下载搜学网app
查学校 查学区 查辅导 查饭桌 查询中考数据
logo 点击咨询

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


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

 有人说:「以昨天的课程教育今天的学生,他们不能应付明天的世界。」


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让孩子成长后都能愉快地融入社会,在不断的实践中,教育家制定了一套基本的学习课程让孩子们学习,期望能有效地让孩子有序地社会化。世界在不断地转变,转变的速度也愈来愈快,课程能否赶上世界转变的速度,孩子的学习又能否适应社会的转变,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议题。

回溯过去,课程好像不断地在变化,但从课程的核心部分来看,不出语文、自然科学、逻辑等几个范畴,不同国家的课程也多是如此。多少著名的学者、科学家,他们在儿时所学的课程与今天孩子所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分别,但为何他们能成为著名的学者,而我们的孩子却为了应付考试而忐忑不安?

「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」畏即是敬,现今的孩子没有一点敬畏的心,父母的过分溺爱,对孩子的过分保护,让孩子的超我无法形成,自我与本我促使孩子任意妄为,难于管教。孔子教学生要有敬畏之心,要知天道循环,对大自然的形成要有一种如宗教信仰的敬虔之心。多少智者、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,他们从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体会到宇宙的无穷,应有一种主宰的能力让他们信服、敬畏。大人是父母、长辈、有学问、道德的人,我们总有一些偶像,他们是我们学习的目标,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树立清晰的典范,我们可以跟随而有所得着的。圣人之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,基督教的《圣经》,佛教的经典,回教的可兰经等,是「圣人」的教导,也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价值。南怀瑾曾说:「谈宗教信仰,第一等智慧的人有,最笨的人也有,中间的人就很难有宗教的信仰。」看今时的香港,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的人充斥其间,每事必反,每事必閙的人,当真不少。

学习文化培养技能
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何准备,以应对这个转变的世界?按孔老夫子的话是对天命、大人、圣人有所敬畏,现今的文学课程少了文言文的范文,笔者读书的年代读的多是文言文,每课都要背诵,琅琅上口,课文中的哲理、价值、儒家思想,都在背诵中存留成个人的行为规范。李密《陈情表》教我们孝,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教我们要有抱负,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……也成笔者作事时的一点指引。语言、文学是持续学习的必要工具,要能掌握、运用,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要有一定的认识,也能建立个人行事为人的准则。科学、逻辑要因应个人的向性来选择是否要深化,但基本的认识是需要的。

世界在变,孩子要适应未来的社会,应要培养在不同领域中的关键技能,也要建构这个领域的知识,如何共享知识、累积知识以求突破,达致成功。除了学习技能外,也要组建理性的思维。明辨是非的能力,是理性思维的基础。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,这要从生命的意义与目标发展而来。家庭教育为孩子开展、萌芽。孩子个别不同,个性化的学习是孩子成功的因素。孩子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,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,要对事物有好奇及锲而不舍的精神。要学习音乐,音乐可以刺激脑部,活化脑细胞,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。也要学习美术,美术刺激想像力,让孩子建构不同的思维方式,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。更要学习体育,从冲撞中学习处理问题,从失败中培养心理健康,从团队中学习分工、学习合作、学习把握第一时间、学习接受他人的错误决定。

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在学习,都在学习相类似的课程,你与他人有何不同?这由你自己决定。